主題則是圍繞在「內心的覺悟」。後來不知是什麼原因,改變了他們的想法,由我擔任主題演講,而讓那幾位參與對談的人士,根據我所講的主題觀點,提出他們的看法和想法。
原先分配給我的時間是四十分鐘,其他的每一位是十分鐘,然後允許臺下的聽眾提出問題,指名讓臺上的人回答。然而,我是用華語演講,再加上果谷師的英語翻譯,如果只用四十分鐘,是沒有辦法講完主題,因此我用了一個小時,以「自性覺悟」(Inner Awareness & Enlightenment)為題目,而且標明是「歷史性的宗教對話」(historic dialogue)。其實,我所講的內容,是在許多場合都已講過的老生常談,一共分為三點:
-
佛教的修行觀念和修行方法,就是達成智慧心和慈悲心的開發;同時,我也相信任何一個宗教,在這方面,都會有它共通性的認知。
-
用禪修來開發智慧心和慈悲心,應該有三個層次:1.集中心,2.統一心,3.無心。我們用止和觀的方法,使得散亂的妄念心,成為集中的、平衡的、和諧的心;進一步達成身心統一的經驗、內外統一的經驗、前念和後念統一的經驗。
-
若要完成無心就要用佛教所說的,放下自我中心,拋開分別執著的心理現象,此時,不僅僅是放下集中心所體驗到的個人的小我,也要放下統一心所體驗到的大我,這就是無我的智慧心和無私的慈悲心的顯現,也就是明心見性的開悟境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