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中就非常嚮往。由於在《百丈清規》之中,下田工作叫做「普請」,後來稱做「出坡」,因此想像百丈山的寺廟,一定是建在山坡上,農田也該是山坡地了。現在身歷其境之後,才知道寺院建於山坡下,而寺前是一大片盆地,盆底則是像鏡面一樣平坦寧靜的稻田,因此它不像是兜底鍋式的盆地,而是像平底鍋式的盆地,百分之百跟俗世塵囂隔絕了。所以不僅當時許多出家人都願意到百丈山去求道,就是歷代的文人雅士,如柳公權、柳宗元、羅隱、蘇軾、黃庭堅、袁陟、蔡國珍、張致遠、李士奇、陰鏜、況思文等,也都非常喜歡百丈山,而留下了不少描寫百丈山的詩篇。
百丈禪寺創建於唐代宗大曆年間(七六六-七七九年),百丈懷海大師是在馬祖道一圓寂之後,唐德宗貞元四年(七八八年)離開石門山的寶峰寺,來到大雄山。由於此山的巖巒高峻、山勢壯麗,所以又稱為百丈山。他在此處住了二十六年,開創了百丈的農田家風和制定了百丈清規。直到現在,我的先師東初老人在台灣所建一個五十坪大的農舍,就稱為「農禪寺」,我也一直以「一日不作,一日不食」與弟子們共相勉勵。
我們進入百丈山,是由七十高齡的現任方丈達慈長老接待。他是湖南省岳陽市人,現在是江西省奉新縣政協委員和該縣佛教協會會長。他告訴我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