太元十六年(三九一年)就請到了僧伽提婆來到潯陽(郡名,今在江西省九江市,即廬山所在地),譯出了《阿毗曇心》及《三法度》兩部論。同時他也和鳩摩羅什三藏通了好多次信,問答了許多問題,之後集成了一本書,名為《問大乘宗深義十八科》。姚秦弘始七年(四〇五年),曇摩流支到達中原,他就派弟子曇邕去協助他,譯出了《十誦律》。後來因為佛陀跋陀羅來到廬山,慧遠又請他譯出了《達摩多羅禪經》。因此從西域來的僧人,都稱慧遠為「漢地大乘道士」,可見慧遠大師並不一定僅僅是專門弘揚彌陀淨土的。慧遠的思想非常開闊而又有包容性,特別在他的《沙門不敬王者論》五篇中,提出儒、釋二家「雖曰道殊,所歸一也」,二家是可以並行不悖的,充分表達了儒、佛融合的思想傾向。所以他也是最早把印度佛教轉化為漢傳佛教的主要關鍵人物之一。
另外,在文人雅士之間,常常談到的一幅「虎溪三笑圖」,其中慧遠大師就是主角之一,這是因為《高僧傳》卷六〈慧遠傳〉中有「遠卜居廬埠,三十餘年,影不出山,迹不入俗,每送客遊履,常以虎溪為界焉」的一段記載。所以後人傳說︰有一天陶淵明和陸修靜來訪,因為談得非常歡喜,送客時邊談邊走,信步過了虎溪橋,忽然間聽到虎嘯的聲音,三人因此相視大笑,留下了一則非常動人的故事。因為他們之中,慧遠是佛教的高僧,陶淵明是儒家的名士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