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什麼要稱為湧泉寺呢?根據《鼓山志》的記載,此寺「其先為潭」,五代後梁開平二年,填潭建寺,寺前有一壑,泉水如湧,故名湧泉。所以後來該寺就被稱為「湧泉禪院」或「湧泉寺」了。

在神晏禪師之後,住於該寺的名匠不多。到明末崇禎七年(一六三四年),曹洞系的永覺元賢禪師(一五七八-一六五七年)擔任該寺住持,建了天王殿、鐘鼓二樓、藏經堂、法堂、三門等。同時為其同門的師兄無異元來禪師(一五七五-一六三〇年)建了衣缽塔,現在還存於該寺。元賢圓寂之後,就由他的弟子為霖道霈繼其法席,世稱古佛再來,這是該寺法運鼎盛的階段。

到了清朝乾隆年間(一七三六-一七九五年)徧照擔任住持,寺門大興。咸豐年間(一八五一-一八六一年)光耀擔任住持,寺門再度興旺,並且增置田產。同治年間(一八六二-一八七五年)空老擔任住持,增建堂閣,並且親自率眾開墾寺田,現存的殿堂建築,大致上就是元賢及道霈師徒兩代留下的規模。

在中軸線上,依次以天王殿、大雄寶殿、法堂為主殿。兩側輔以其他大小殿堂樓閣,計有二十五座,建築總面積一六六五〇平方公尺,以氣勢宏偉著稱。在天王殿前的兩側,有東西兩座陶塔,燒造於宋神宗元豐五年(一〇八二年),現在東塔有佛像一千零九十二尊,西塔有佛像一千一百二十二尊。在鐘樓上的銅鐘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