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晉武帝泰始四年(二六八年)條下說:「沙門竺法崇,至湘州麓山,廟神請授淨戒,舍廟為寺。」可見此寺應為湖南佛教的發源地。

至隋、唐、五代之世,麓山寺曾經有許多文學家拜訪,寫詩吟唱,傳誦千古,包括杜甫、劉長卿、韓愈、宋知問等;因此以麓山寺做為題材的詩文相當多,留下的詩篇和詩集也不少。其中以杜甫所寫的〈岳麓道林二寺行〉一詩最為著名。因為麓山寺文風很盛,有它傳統的精神,所以歷代都有幾位詩僧的名字被留傳下來。在我的印象中,湖南人都很有文才,滿腹經綸,出口成章,下筆千言,倚馬可待,湖南真是個人文薈萃之地。

而在第八世紀時,該寺曾經出了一位大乘和尚,他曾經和從印度到西藏的蓮花戒辯論,雖在西藏史上說大乘和尚辯論失敗,但是從敦煌石窟發現的漢文手抄本《頓悟大乘正理決》中的記載,大乘和尚不但沒有辯論失敗,反而名享西藏,甚至還有西藏人跟他出家。而且直到現在,藏傳佛教所用的大手印修行法門,幾乎和禪宗的頓悟法門一致,應該就是大乘和尚傳到藏地去的。到了明末時代的神宗皇帝,敕名該寺為「萬壽寺」。明末四大師之一的憨山德清,也曾到此寺講過經。

到了一九四九年,該寺和全國其他寺院的命運相同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