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是一段故事,旨在說明應向內心做工夫。心中清淨,就不算是犯戒,也不可能犯戒,即使犯了戒,若能清淨其心,也沒有罪。犯戒之罪存於心,若心清淨,犯戒之罪也就不存在了。故事內容則是談到有二位比丘犯了戒,他們覺得非常羞恥,也不敢去向釋迦牟尼佛請示,只好向釋迦牟尼佛十大弟子之中持戒(律)第一的大律師──優波離尊者請教,要求優波離為他們照著戒律的開遮持犯,說明他們應如何悔罪。

罪有二種:一為戒罪,一為性罪。戒罪是凡受了戒的人,犯戒就有罪,但是如果如法懺悔,戒罪便可消除。所謂如法懺悔,如果是自我自心反省的懺悔叫「責心懺」;如果對另外某個清淨比丘懺悔,稱為「對首懺」;如果是向一個會議形式的僧團來懺悔,名為「作法懺」。懺悔之後,戒罪就消除了,可是戒罪消了,性罪還是存在的。

性罪是指造惡業的本性,就是有罪,不論受不受戒,都得受報。例如一個受了戒的人殺了人,是犯了戒,名為戒罪,但其殺人的行為本身就有性罪,戒罪加性罪,都要受果報。如果犯了戒,既不知慚愧,又不知如法懺悔,只好受報去了,這是很可怕的事。

此處《維摩經》裡講的除罪方法,就不太一樣了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