維摩詰菩薩向優波離說:「唉!你就不要再增加那兩位比丘的罪過了,你應該直接讓他們的心清淨,他們的罪就除掉了。」為什麼呢?因為罪的性質不在心內,也不在心外,也不在中間。心外的意思是對人犯戒、對環境擾亂的犯行,心內則是自我產生煩惱、困擾。事實上,罪性是既不在心內,也不在心外,更不在心內、心外的中間的。因為罪性本空由心造,心若清淨罪亦除。眾生心有煩惱垢,眾生心中即有犯戒作惡之罪,一旦眾生心垢除,煩惱垢亦除,故說「心垢故眾生垢,心淨故眾生淨」。因為佛說,心中有不清淨的煩惱出現,這個眾生就是有罪業的;如果心已清淨,那麼這個眾生本身就是清淨的。這是因為心與罪性一樣,是不在身內、不在身外、也不在內外的中間;罪性也與心相同,不在內外中間。

「不出於如」的「如」,是不垢不淨,本來如此的意思。《心經》中所說的「不生不滅、不垢不淨、不增不減」,既不這樣,又不那樣,就是「如」。「一切眾生,心相無垢……妄想是垢」,眾生因有妄想,所以就有犯罪的罪惡感,如果沒有妄想,心就清淨了。所以犯戒的人,用不著太煩惱,只要趕快把心中的煩惱處理掉,讓心清淨就沒事了,這是根本的辦法。

「顛倒是垢,無顛倒是淨」,顛倒的意思是指常、樂、我、淨。如果把我們的身心世界當成是永恆的,認為那是快樂的,其中是有我的,並認為那是清淨的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