慈悲喜捨四個字,都在布施的範圍內。重要的是在布施之後,自己不但要把布施一事忘掉,也不去想布施的原因或布施的對象,即布施之事以及布施的心,全都要放下來,這才是真正的布施。
有「慈悲」才會布施,而布施不著相,就是「喜捨」。
「毀譽不動如須彌,於善不善等以慈,心行平等如虛空。」〈佛國品第一〉
「毀」是詆毀、誹謗、侮辱,「譽」是讚歎、讚譽、榮譽。許多人都會有榮、辱兩種不同的遭遇,而心裡不可能不動;但作為一個修行佛法的菩薩行者,對於或毀或譽是不會計較的。如是為了眾生得利益,就算自己得下地獄,也不會在乎。為了眾生得利益之作為,也可能讓人讚歎,那是他人之事,與自己無關。例如去(一九九三)年一年我得到三個全國性的大獎,有人問我得獎之感想,我答以「淡而無味」。
雖然我這個受獎人,對有獎、無獎,了無差別,可是我的弟子們以及認同、贊成並協助我們的人,則感覺非常有意義。因此,得獎和頒獎,還是件很有意義的事,也是值得讚歎和鼓勵的好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