好比說,今天有二千五百位聽眾菩薩在此聽法,我是看著、對著每一位聽眾來講,而在我心中應該是視同只有一個聽眾,把諸位菩薩當成是一尊菩薩來講《維摩經》。否則每講一句一段,要看看二千五百位聽眾每一位的反應,這場演講就很難講得下去了。所以我演講時,無論多少人聽,都把他們當作是一個人。
「不以二相」,實際上就是無定相亦無異相,也就是「捨」相。慈悲布施的人一定要做大布施、全心布施、無限布施,不能有一定的對象,心中若有特定的對象,這一定是有限的有相布施。
此段是以佛的真天眼來做慈悲喜捨的說明,阿羅漢的天眼,尚無法達到這樣的境界,我們雖不是佛,也不是阿羅漢,但不妨試著去學習、練習。
二、四無量心的意涵
文殊師利言:「若菩薩作是觀者,云何行慈?」維摩詰言:「菩薩作是觀已自念,我當為眾生,說如斯法,是即真實慈也。」文殊師利又問:「何謂為悲?」(維摩詰)答曰:「菩薩所作功德,皆與一切眾生共之。」〈觀眾生品第七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