時維摩詰來謂我言:「唯大迦葉……其有施者,無大福、無小福;不為益、不為損。是為正入佛道。」〈弟子品第三〉

普施眾生是「福」行,不為益損是「慧」行。

凡夫眾生對人做了好事之後,總希望獲得回饋,種大福希望得大福報,甚至種小福也希望得大福報,一般佛教徒也是如此的。有些人等而下之,更是為了求福而許願,或為求事業順利、仕途通達,或為求兒女學業精進,或為全家消災免難,而在佛、菩薩、神前許願祈求,如能滿願便去還願,做某些好事。這等於是先貸款後還錢;幸好佛菩薩慈悲,沒有要求以任何物品作為信用抵押,就先給與貸款。這是布施心的第一個層次。

另外也有先做好事,但希望好人有好報,種善因得善果,種瓜得瓜,種豆得豆,還希望種一粒瓜能得十粒瓜,種一粒豆能得百粒豆。這是第二種層次的人。

有些人是自願做好事做善事,並且很認真地做,心甘情願地做,他們做義工不求回饋,以為做義工的本身就是一種享受、一份獲得,這種觀念在歐美社會已在流行,在我們國內則尚未十分普遍。這是第三層次。

有些人種瓜不為自己,種的瓜是要分享給他人,沒想到是為自己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