的「開經」,以《普賢觀經》為《法華經》的「結經」。也就是說,不僅在《法華經》的第二十八品是〈普賢菩薩勸發品〉,另外還有一部由劉宋曇無蜜多異譯別行的《佛說觀普賢菩薩行法經》,這一部經的任務,是指出如何修行法華三昧的懺悔法門。由此可知,不僅《華嚴經》的實修實證重視普賢行,《法華經》的修證也重視普賢行。
依據《佛說觀普賢菩薩行法經》所介紹的普賢菩薩:「乃生東方,淨妙國土」,「身量無邊,音聲無邊,色像無邊」,要經諸佛國土,來到我們這個世界,以智慧力,化乘六牙白象,象身高大;在《法華經》的〈普賢菩薩勸發品〉中也有類似的記載;在《楞嚴經》卷五,也說到普賢菩薩「乘六牙象,分身百千,皆至其處……擁護安慰,令其成就」。
普賢菩薩的梵文「三曼陀跋陀羅」(Samantabhadra),又被譯為「遍吉」,也有一部《三曼陀跋陀羅菩薩經》。他是一位具足無量行願而普遍示現於諸佛剎土的一位大菩薩,所以在《華嚴經》中說,普賢菩薩的身體,猶如虛空,三世諸佛的法身,也都是普賢的法身,他可以普應十方而做一切方便,所以十方三世諸佛的應化身,也是普賢的應化身。因此《大智度論》云:「普賢不必說其住處,是應一切世界,而住其中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