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十四品之中僅見於六品,那是第二會的〈如來名號品〉、〈四諦品〉、〈如來光明覺品〉、〈菩薩明難品〉、〈淨行品〉,第八會的〈入法界品〉。相形之下,不及普賢菩薩顯得更重要,無怪乎四十卷本的《華嚴經》全經別稱即是《普賢行願品》。《華嚴經》的經旨,在於發明成佛道的因緣果報,所謂「因涵果海,果徹因源」,而普賢菩薩的身分立場,便是代表著修因、契果、生解,由菩薩因行而證入佛果法界的一位大導師。
《華嚴經》在諸大乘經中,除了六百卷的《大般若經》之外,是部帙最大的一部,在中國的天臺宗及華嚴宗,都將之判為圓教,也就是圓滿的大教,尤其是華嚴宗,即依此經為根本教典。普賢行願,是《華嚴經》的重要部分,現在所講的〈行願讚〉雖是《華嚴經》的別行異譯,但其內容,的確就是《華嚴經》的普賢行願,而且相當豐富,可以看作是《華嚴經》的心要。
二、普賢菩薩在佛法中的地位
除了《華嚴經》特別重視普賢菩薩之外,另一部天臺宗的根本經典《法華經》三種譯本,均有〈普賢菩薩品〉。同時,天臺宗又主張有「法華三部經」之說,就是:1.《無量義經》,2.《法華經》,3.《普賢觀經》。以《無量義經》為《法華經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