智慧一〇〇 139
佛說法四十多年,在他肉體死亡之前,卻對大眾宣布說:「我說法四十九年,未曾說著一字。」甚至在《金剛經》中說:「若人言,如來有所說法,即為謗佛。」因為佛是應機說法,隨緣應化。佛沒有一定想說什麼,只是為了適應各種層次的對象需要,而說離苦得樂的慈悲法及智慧法;隨著不同時代環境的需要,而為人間留下慈悲和智慧的語言。
佛是一位具有高度智慧的人,他不希望人間大眾把他當作個人崇拜的對象,所以提出「依法不依人」的主張。若僅信人,是主觀的、會有變動的;若僅依靠佛這個人來救濟,在時空之中,都有其極限,既不可能持久,也不可能廣大。如果以佛所說的法,也就是以慈悲和智慧的理念,作為信仰和實踐的重點,情況就不一樣了。
因此,一般的佛教徒,在他們尚未知道佛法的重要之前,是以佛的人格為信仰崇拜的對象,一旦理解了佛法,便會以學佛求法為信仰佛教的目的了。所以鼓勵大家「深入經藏」,開發智慧。
資料下載中,請放鬆身心,體驗全身放鬆的感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