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案一〇〇 166

承擔是內心的功夫,隨時隨地把生命投注在內心的平靜狀態以及平日所吸收的觀念上。佛經和老師對他一定有所啟示和教導,但這都已變成他自己內在生命的一部分,所以他已獨立自主,他的境界已不等於來自佛經或老師,否則僅是知識性的觀念而已。如係來自佛經及老師,很可能知識止於知識,教訓歸於教訓,跟他內在的生命,無法結為一體。那對於他的舊觀念、老習慣的改善,並不能產生決定性的功能。

有些知識份子,看過不少佛書佛經,也有能力講解佛經和祖師的論典,並且自以為能夠助人明心見性,但他們自己的身、口、意三類行為,所謂七情六慾,都與一般人沒有兩樣,比如高傲、自負、要面子、鬥勝負、論人臧否、計較金錢、兩舌、惡口、酗酒、耽婬,甚至搞婚外情。照道理他們既然懂得佛理,應該不至於如此,可見他們具備的知識學問和內心世界的人格修養,並不相應,這便是不肯承擔,不肯把佛經和老師的教示從內心加以體驗、實踐。高沙彌已能做到如此,所以在任何情況下,他的心都是平靜祥和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