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是釋迦牟尼佛向文殊菩薩指出,菩薩摩訶薩的行處,主要是內心的修證功夫。第一是「住忍辱地」,有生忍及法忍。住生忍者,能忍眾生施予的瞋罵捶打等之凌辱;住法忍者,能忍寒熱風雨飢渴老病等之迫害。能於此二忍,安住而心不動搖,不生煩惱,是為住忍辱地。
「柔和善順」跟忍辱有連帶關係,如〈法師品〉有「柔和忍辱衣」,能住忍辱地,即能做到用語不剛強,謂「柔和」,又能順從真理,謂「善順」。「柔順」二字,常在佛典中連用成為一個名詞,例如《無量壽經》有三忍:「一者音響忍,二者柔順忍,三者無生法忍。」柔順忍是心柔智順之意,也就是說,菩薩若住忍辱地,便與無相無我的如實智相應。
「善順」,是善順於理,則悟真理而入實相;善順於事,則如普賢菩薩十大願裡的第九願「恆順眾生」,就是善順眾生的根性,有教無類,平等普化。
「而不卒暴」,就是不會動不動便耍脾氣、鬧情緒、怒不可抑、暴跳如雷。在任何狀況下,都能心平氣和、從容安閒。
「心亦不驚」,就是不會驚惶失措,也不會驚駭恐懼,受到任何狀況的衝擊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