即非無因而生;諸法是互為因緣,故無第一因的自性;諸法雖從緣起生,自性亦不在於緣中。印順法師的《中觀論頌講記》對此第一偈的理解是,從自、他、共、無因的四門中,求生不可得,就知道「一切自性有」的觀點,是「不生」的。可知此偈目的是在破自性有的常見外道。
天台家則以此偈中的「無生」一詞,用來詮釋《大涅槃經‧聖行品》所說四種四諦中的「無生四諦」,是可以通的,但不一定是龍樹的原意。因為《涅槃經》是屬於如來藏系思想,《中論》是中觀系思想。不過天台學派既可引《中論‧觀四諦品》偈的因緣生法是空、是假名的中道,解為即空、即假、即中的三諦觀,當然也可以引用〈觀因緣品〉的偈頌來詮釋表達《涅槃經》的無生四諦義。
對此《中論》的四句偈頌,旭師的《釋義》第二十五條,也有詳細的申論。他說,四句偈頌之中所說自、他、共、離的四性推檢,即通用於化法的四教,但就無生一詞而言,則僅在後三教。若就諸法一詞而言,於藏通二教,是指六凡;於別圓二教,是指十界。
藏教明六凡法界的諸法,是自種有故不從他生,待眾緣故非自作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