想去搶銀行。」但是接著又有了第二個念頭:「亂來!怎麼可以去搶銀行,這是不得了的事。」念頭一轉就不會去做了,所以思業之後有個思已業來補充,就不一定會成為事實。又例如在馬路上看到一個女孩,心想她很漂亮,是思業,之後就一路跟到女孩的家,還繼續不斷地用語言等行動去追求她,這就是思已業了。

又譬如諸位知道我正在講「五根、五力」,於是動了去聽聽看的這個念頭,這是思業;接著就想盡辦法問路,並且來聽了佛法,就是思已業。

因此,從所造的業來講,又可分為善業與惡業,或稱為白業與黑業。白業,又可分為兩類:「無漏業」,是指修行佛法以離苦得樂,也就是依照三十七道品,次第修習,而能斷除煩惱,得究竟解脫。「有漏業」,因為做好事而結了人緣,能得好的果報,在人間、天上享受快樂,但不一定修持得解脫的法門。

無漏業與有漏業,都有共業與不共業兩種:

1.無漏業:共業──基本修行的方法和觀念完全相同,譬如:信因果、信因緣,要持戒、修定、修智慧。不共業──有的是修聲聞道,有的修菩薩道。修菩薩道之中,有的偏重於辯論,有的偏重於布施,有的偏重於神通,這是由於不同的個性,就呈現出不同的形態,而造了不同的無漏業。

2.有漏業:共業──是指生在同一個時代、同一個環境中的人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