法鼓山的方向 154

各位都曾閱讀過《釋迦牟尼佛傳》,知道釋尊在鹿野苑度化五比丘,度過一夏之後,便指示五人各自分頭,走向人間,各化一方,這就是佛教的根本精神。

近數年來,臺灣佛教的復興,乃基於人間化的關係。但是,人間化絕不可淪為世俗化。因此,印順法師一再地提示:正信正統的佛教,第一,不可變成梵(天)化,就是神化;第二,不能流為世俗化,不能因為參與世俗事務,迷失了自己的方向和立場,導致失去清淨身口意三種行為的精神。我再提出,第三,也不得形成只為學問而學問的學究式佛教。現在世界各地的佛教,上焉者學術化,中焉者梵天化,下焉者就是世俗化。真正純淨的佛法,僅在少數人之間。

法鼓山輔導師的立場、身分、責任


法鼓山目前推動「提昇人的品質,建設人間淨土」的理念,無非是朝向「佛化人間」、「佛化家庭」、「淨化社會」的道路邁進。

在法鼓山的每一項弘化事業,都設有輔導師。他們是代表我聖嚴師父(和尚),對法鼓山系統之下各事業體所有在職菩薩及義工菩薩們,做瞭解、溝通、協調、關懷、指導的工作,是師父和他們之間的橋樑,能暢通無阻地傳達師父的關懷和指導方針的原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