諸侯在其地則祭之,亡其地則不祭。」又說:「王為群姓立七祀:曰司命、曰中霤、曰國門、曰國行、曰泰厲、曰戶、曰灶。」君王自為立七祀,諸侯為國立五祀,士庶及庶民立一祀,或立戶、或立灶。君王的七祀,如除去司命及泰厲,又被稱為五祀。這些祭祀的內容繁複,今人不輕易懂得,我們所知的是祭自然、祭天象、祭庶物、祭祖先、祭門戶、祭灶君。迄今的中國民間,還有不少被流傳著。另在歷代的經、史、子、集之中,多多少少,均有祭祀的記載。
中國古代的「天」,是有意志的,是能賞善罰惡的,縱然老子和莊子,把天的理念,轉化成無意志的「道」而名為自然,可是尚會主張「天網恢恢,疏而不失」。雖然孔子曾說:「天何言哉!四時行焉,百物生焉,天何言哉!」卻又主張「祭如在,祭神如神在。」又說:「未能事人,焉能事鬼。」卻照樣要祭祀天地鬼神。可見儒、道二教,雖不願承認有人格的天、鬼、神,但也無法否定天有懲惡的意志,對於天地鬼神,也不得不祭。這是相當有趣的態度。
⑮ 天命 在本章考釋第四條目「時命」條下,已對天命的意義,作了一些介紹。其實在《詩經》及《書經》中的天,是有意志的,甚至是人格化的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