別相、有相、無相、有成、有壞(每一法皆具六相,每一相互攝六相,故名圓融)。一切菩薩所行諸地道,及諸波羅蜜本行,教化一切,令其受行,心得增長。」(大正九,五四五中及下)並且說菩薩發廣大願:「若眾生盡,我願乃盡」,眾生「實不可盡,我諸願善根,亦不可盡。」(大正九,五四六上)

如此的菩薩誓願,在〈金剛幢菩薩品〉中,亦曾說到:「盡未來劫,代諸眾生,受無量苦。」(大正九,四八九下)的句子。此於《大般涅槃經》〈師子吼品〉,亦有類似的經文:「願我此身,悉代眾生,受大苦惱,眾生所有貧窮、下賤、破戒之心,貪瞋癡業,願皆悉來集于我身。」(大正十二,七八三中)。可見〈十地品〉既是華嚴宗六相圓融論的依據,也是偉大菩薩行的依據,地藏菩薩的大悲願行,應該也是出於此二大經典的同一類型了。這雖是地上的法身大士所發弘願,然在「信滿成佛」的原則下,初發心菩薩,亦可學著做的。

尚有一種唯心緣起的思想,出處亦是〈十地品〉的第六現前地項下,經文是:「三界虛妄,但是心作。」(大正九,五五八下)這是華嚴學中的名句。又說十二因緣,皆依心起,經文是:「了達於三界,但從貪心有,知十二因緣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