法鼓山是一個弘揚漢傳佛教的道場
建立對漢傳佛教的信心
當我們還在陽明山,中華學術院佛學研究所(中華佛學研究所的前身)的時候,臺灣佛教界、佛教學術界懂得藏文、巴利文、梵文的人非常少,但那時我們就非常重視佛教語文的訓練,引進了梵文、巴利文、藏文的老師,也培養了不少這方面的人才,為臺灣佛教界、佛教學術界開啟了新風氣。但是語文教育其實是屬於大學部的,到了研究所,應該已經能夠運用語文來做研究了。
因為我們研究漢傳佛法,如果懂梵文,就能直接閱讀漢傳佛法的原典;如果懂巴利文,就能參考南傳相關資料;此外,因為傳到漢地的經典,有部分也傳譯到西藏,所以藏文也最好懂一些。因此,如果能夠多幾種語文工具,藉由比較研究,對法義的認知會更清楚。這也是我們重視語文的原因。
到現在為止,我們的成果很好,譬如我們的學生畢業以後到國外留學,在語文的運用上,就非常輕鬆便利。但是,這與佛研所辦學的目標還是有差距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