所以我在等!」因緣是要自己主動去掌握,不是被動等待,必須加強「因」的部分。無論在什麼情況下,要能夠先把自己的「因」準備好,然後待「緣」。當然,緣也要我們主動促成其事,緣不是被動等待的,如果條件不夠,就要想辦法加強,那麼緣也就會成熟了。所以「因緣」這兩個字,因就是「因」,緣有時候也是「因」,要自己去努力促使它成熟。

因是主觀的,緣是客觀的。緣不一定是助緣,有些是逆緣。緣是自己控制不了的,我們只能夠從因著手,充分準備。順緣來了,當然好歡喜,但是有時順緣卻可能變成逆緣,這就是因緣不可思議。為何順緣會變成逆緣?順緣來的時候,它本意沒有要變成逆緣,但卻成了逆緣,連緣本身也沒辦法控制。然而,修行會讓我們的頭腦出現正面念頭,如果不修行,頭腦裡出現的負面念頭,就會把許多順緣變成逆緣。佛法所講的第二個層次,是從理論到理解,然後加強我們人生觀的正面性、正確性,這樣才能掃除佛教一向給人很消極、很負面的印象。

實踐,就是調心


第三個層次是實踐,也就是佛法所說的心法,尤其禪更強調心。從釋迦牟尼佛時代開始,佛法即是心法,心法是什麼呢?就是調心。了解因果與因緣,是從觀念上來調心,不過單是從觀念下手是不夠的,還要從實踐來調心,要把念頭調柔、調和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