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孝心的人會替我撐持起來,像愚公移山一樣,我做不起來的,我的弟子們會一代一代地把它做起來。否則,只要法鼓山有一個基礎在那裡,自然而然有人會把它接下去做。

我的身體不好,我常常跟信眾們說:「我的法鼓山已經建好了,下邊沒有建好的是你們的事。」我就用這種方式,一直堅持到現在。到現在為止,法鼓山已經有二十年了,我也已經八十歲了。這二十年之間,我常常認為自己要往生了,但最後都很平安。所以,辦大學是我最後的一個心願,希望能把它完成。

人一定要堅持著活在當下,要在這一天活得非常充實,不要被大環境、小環境所影響,而讓心裡變得不安。

在傳統中傳承與創新


我們法鼓山做任何事,樣樣都會考慮到傳承與創新。譬如山上的硬體建設,就考慮到傳統寺院的使用空間與功能,像是禪堂、齋堂、大殿等,但法鼓山建築的外觀是不是像一般廟宇呢?不是,而是更像一個佛教的教育園區。

在古代,寺院是一處教育的場所、一所學校,寺院的大師是校長,他的大弟子們是教師、職員,寺裡有幾千個或幾百個的出家人是學生,當時的體制就是這樣。因此,法鼓山是朝著教育的用途而發展,我們的建築並不像寺廟,但也不完全像學校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