還有一種是遠程的願,遠程的願是無限廣大的,它沒有一個固定的目標,也沒有一個既定完成的期限,就是鍥而不舍地投入,持續地做下去。譬如我們有一些信眾,他們做義工,做什麼都可以,就是抱持一個願心:「有什麼地方需要我,我就去做;沒有人做,需要人做的事,我來吧!」這是遠程的願。遠程的願就是大願,是這一生之中永遠不會改變的,如法鼓山有什麼事需要我,我會全心全力奉獻,永遠願心不退。
其實,做義工的好處非常多,比起僅僅是上課、聽講、參加活動的收穫更豐富。因為做義工的時候,自己就是參與主導的人,自己就是指導者、擔任領導的老師,這便是教學相長,一邊指導人、協助人做義工,同時自己也在做義工。在這種情況下,我們學習的面向更寬廣,收穫的心得也愈豐富。
之三:行
行,就是實踐。在佛教來講,學佛修行菩薩道,可從二門進入。一種是靜態的行,比如打坐、誦經、拜佛,這是一邊開發智慧,同時增長慈悲心,也稱為智慧行。另一種是動態的行,也稱為福德行,就是專門為人服務、為人奉獻、為人照顧,而為了要照顧人、服務人,對社會有所貢獻,自己不得不充實,在知識、能力與品德上都必須提昇;因此雖是修福德行,實際上是福慧雙修。如果僅僅是參加念佛、打坐、拜懺,或者聽經演講,雖然也能夠成長,可是成長的空間有限,一定要走入人群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