研究傳統佛教以為今用
有人把我當成學究型的人,所謂「學究」,就是專門為研究而研究的學者。能專門為研究某一項學問而花上幾十年的時間,這沒什麼不好,像印順長老可以說是這種型態的人,對於思想和學說很有貢獻。我的學術基礎不夠,卻走上了學術的路,在完成了博士學位之後,反而又變成了「不學無術」、「學非所用」!當然,我的老師是國際知名的,沒有問題;我研究的主題也沒有問題;我的學術論文更沒有問題。然而,問題是出在哪裡?就是在完成學位之後,我沒有專門在學院裡教書,也沒有專門做研究。
我的專長可能只有兩項:一是戒律學,但是這次好像沒有人討論,只有提到我倡導的菩薩戒。其實我這輩子很重視戒律學,並且專攻戒律學;我的另外一項專長,則是明末的佛教。
在明末這段期間,中國佛教出現了很多思想家,特別是四位大師:包括于君方教授研究的蓮池大師、我研究的蕅益大師,現在也有人研究憨山大師和紫柏大師。可是,明末這段時期並不僅僅只有這四個人,還有許多居士也非常傑出,在稍微晚一點的清初時期,中國佛教也出了不少人才。所以,明末的唯識、淨土和禪,我都研究了,而且我也準備研究明末的天台、華嚴,因為當時有許多這類的人才和著作留傳下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