兼容小眾佛教與大眾佛教


所以,我個人重視實用,重視佛法與現代社會的結合、接軌。因此,我雖然也是一個擁有博士頭銜的學者、法師,然而我在美國不是到大學裡教書,而是教禪修。這是一個很有趣的身分,身為一個學者,卻以一位禪師的身分出現,而且做得還不錯,也寫了十幾本禪修的書。

我在美國雖然不是做研究、做學者,但在歐美還是有一些影響力。在臺灣呢?我的身分也是多重的:我在研究所、大學裡教書,指導博士、碩士論文,但是我也住持寺院。後來由於跟我學習的人愈來愈多,寺院也愈來愈大,所以漸漸地推廣成為大眾佛教。

但是我並沒有放棄小眾,因為佛教還是應該要有研究學問的人,一代一代地發掘其中的好處,否則佛教會變成落伍的、低級的宗教,而沒有高層知識分子願意再去接觸。因此,法鼓山的信眾中,有許多高層知識分子,所以應該要提供他們研究的環境。我回到臺灣以後,首先創辦了中華佛研所,到現在為止,已經培養了二十六屆的研究生。雖然往後不再招生,但是仍然持續提供老師們,也就是研究員們研究的環境。為了鼓勵國際上各地學者研究漢傳佛教,中華佛研所也投入了許多經費,推出研究漢傳佛教的計畫;同時,我們也與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合作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