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種環保的著力點
我們在落成大典中所展示的和諧、親切、禮貌、有規律、有威儀,即四種環保運動的落實,不僅要持續下去,更要普遍地推廣宣導,深入社會各階層。這才是一個好的開始。
四種環保的著力點在哪裡?即「大學院、大關懷、大普化」三大教育。此三大教育不是各自為政,乃是三個連體的嬰兒,彼此生息相通、共生共榮。
我們的大學院教育,目的不僅是造就學究式的讀書人、學者,乃為大普化、大關懷培養專業人才,厚植大普化、大關懷的實力基礎。我也期許在法鼓山體系中的每一位僧俗四眾,都是大學院教育的支持者與參與者,也都是從事大普化及大關懷教育的當然成員,否則建設人間淨土,便會淪為空洞的口號。
三大教育與四種環保,二者互為體用,乃是一體的兩面,唯有以三大教育為著力點,來推動四種環保,才是真正實踐和推廣法鼓山的理念。
法鼓山存在的意義
有人說︰「聖嚴法師是法鼓山的創始人,是靈魂人物,但他已垂垂老了,不僅一生多病,近年來也連連發生大病,一旦他往生了,法鼓山這個團體還能繼續存在嗎?」
我想告訴大家,釋迦牟尼佛八十歲涅槃,孔子尚不到八十歲,耶穌僅三十三歲,因為他們有弟子門徒忠心服膺他們的身教言教,實踐宣揚代代不絕,所以他們的教團和道統也與世常存。佛教是以佛所說的依法住、依律住,等於依佛住。律,是僧俗四眾的生活規範;法,是修行的觀念和方法。釋迦牟尼佛涅槃以後,他的弟子五百羅漢結集他的法藏、律藏,而由僧團實踐他所訂下的生活規範及自利利人的正法,使得佛教一代一代地往下傳。如今,距離世尊住世的年代,已近二千六百年了,但是佛的觀念和方法,卻仍舊遍傳著當今的全世界。
法鼓山的存在,不是依靠硬體建築物的雄偉,也不是依仗堅強的組織和精明強勢的領導人,而是我提出的理念,大家是以理念的認同和實踐推廣而進入法鼓山,所以大家不必擔心人亡政息,只要尚有僧俗弟子堅持實踐法鼓山的理念,法鼓山便會永遠存在。即便已經無人推廣,只要有一位聖嚴法師曾經倡導的人間淨土、提昇人品和四種環保,有人根據文獻推行,法鼓山又會出現。
因此,我們共同的理念才是法鼓山的靈魂,只要你們自己對法鼓山的理念有信心,這個團體便會因你們而存在、光大。
普及化、國際化、年輕化
面對新的時代,希望有新的作法,作法可以推陳出新適應環境,但是理念、目標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