印度佛教史 136

二二‧三四〇頁下),「阿毘曇者,九部經」(卷三四,《大正藏》二二‧五〇一頁下),「阿毘曇者,九部修多羅」(卷三九,《大正藏》二二‧五三六頁中)。但是,由於不斷的發達,阿毘達磨的涵義,就複雜起來,論師們對於「阿毘」的意義,也做了種種解釋,其中如銅鍱部的覺音(Buddhaghoṣa)的《善見律》卷一(《大正藏》二四‧六七六頁中)所舉,他以五義解釋「阿毘」:1.意,是增上義;2.識,是特性義;3.讚歎,是尊敬義;4.斷截,是區別義;5.長,是超勝義。其他尚有《大毘婆沙論》舉出八種涵義;世友(Vasumitra)說有六義,脇尊者(Pārśva)說有四義。(參考印順法師的《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》三七頁)歸納各家所說,阿毘達磨的要意是:1.明了分別,2.覿面相呈。也就是說:佛學中的修證方法和修證次第等,傳承下來,成為名和句的分別,即是論書,學佛的人依著它去分別瞭解,並經過聞、思、修的工夫,進入實證境界─從證出教,再由教趣證,便包括了阿毘達磨的一切。

兩大部系的論書


阿毘達磨的發達而今世傳流的,是屬上座部系,尤其是南傳分別說系的銅鍱部及北傳罽賓的說一切有部最發達。其他部派的,則雖有而不多,特別是大眾部的論書,過去尚未在漢譯的釋藏中見到,有也僅得一部釋經的《分別功德論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