初期大乘聖典的漸次結集而公布於世,乃是一代又一代的具有進步思想的無名學者,他們在默默中為了發揚佛的本懷而工作。直到龍樹菩薩出世,集數百年無名大乘學者的工作成果於一身,予以蒐集整理著述發揚,才確立了大乘佛教的地位。
但是,在龍樹之前,至少已有了下列數人,確已具有大乘思想:
-
龍軍:這就是彌蘭陀王時代的那先比丘,從《那先比丘經》看,他雖是羅漢,所做的問答亦多為小乘的範圍,可注意的,便是他以為佛對「去事、甫始、當來事」,「悉知之」。佛能悉知三世諸法,同時也主張佛的智慧能對人的「從心念至身知苦、樂、寒、溫、麁、堅,從心念有所向,佛悉知,分別解之」。佛是全知者,佛智是無邊的,這就含有大乘的先驅思想了。
-
脇尊者:這是迦膩色迦王時代的人,也就是促成第四次結集的人物,但他已經接受了由南印傳到北印的般若思想。所以他的學風,取直要而厭繁瑣,與有部發智論系的學者頗有不同。同時他對《方廣經》的解釋,竟說:「此中般若,說名方廣,專用大故。」
-
世友:這是第四結集中的重要人物,著有《異部宗輪論》及《界身足論》,他本是有部的小乘學者,但在真諦譯的《部執異論》、玄奘譯的《異部宗輪論》、玄奘著的《大唐西域記》,均稱他是大乘菩薩。《大唐西域記》卷三(《大正藏》五一‧八八六頁下)也載有世友的自白:「我顧無學,其猶洟唾,志求佛果,不趨小徑。」他對小乘的無學羅漢,也看同「洟唾」而不嚮往,他所求的乃是佛果,這便是不折不扣的大乘思想了。
-
馬鳴菩薩:馬鳴(Aśvaghoṣa),《大正藏‧史傳部》有《馬鳴菩薩傳》一卷(《大正藏》五〇‧一八三~一八四頁),是迦膩色迦王時代的人,傳說他生於中印,本學婆羅門外道,長於音樂及詩歌,聲譽卓著,後為脇尊者所論破而皈依佛教。馬鳴的著作很多,現存於藏經中的有:1.《大乘起信論》一卷,真諦譯。2.《大宗地玄文本論》二十卷,真諦譯。3.《尼乾子問無我義經》一卷,日稱譯。4.《大莊嚴論經》十五卷,羅什譯。5.《佛所行讚》五卷,曇無讖譯。6.《十不善業道經》一卷,日稱譯。7.《事師法五十頌》一卷,日稱譯。8.《六趣輪迴經》一卷,日稱譯。其他著作,未見漢譯。
從以上八種馬鳴的著書中看,僅一、二兩書屬大乘性質,餘均小乘境界,故近代學者如日人境野黃洋等,懷疑《大乘起信論》不是馬鳴造,《大宗地玄文本論》亦疑非真諦譯。甚至有人以為《大乘起信論》是中國人託名馬鳴所造(如望月信亨、荻原雲來等)。境野氏認為《大乘起信論》縱是馬鳴造,也不是迦膩色迦王時的馬鳴,而是龍樹以後的人,乃是陳那與堅慧時代的學者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