印度佛教史 201

但從哲學的觀點而言,形而上的本體之建立,乃屬理論過程的必然。所以,到了《般若經》,即暗示了這個要求;到了《華嚴經》,便正大地開顯了這個要求,那就是「清淨心」的「妙有」。

什麼是清淨心的妙有?《華嚴經》認為全法界(宇宙),皆是法身佛毘盧遮那(Vairocana 大日)的顯現,清淨法身充遍全法界,這就是妙有的淨心緣起觀。這從哲學觀點說,便是泛神論的華嚴世界觀。唯佛教的泛神思想,又與一般的泛神論不同:一般的泛神哲學,只能要求人順乎「神」(本體),卻不能要求此神來愛人;佛教的泛神之「神」的本體是法身佛,佛卻另有報身及化身,法身是諸佛的本體,報身是諸佛的個體,化身則為適應眾生的要求而做廣大的救濟。

正由於全法界皆是法身的顯現,故在每一法之中,即反映了全法界的共通性。所以,《華嚴經》即以為一即是一切,一切即是一;衝破時間及空間的藩籬,在一微塵中即含全法界,在一剎那間即含無窮遠;所謂芥子納須彌,須彌納芥子;所謂長劫入短劫,短劫入長劫,就是這個道理。到了中國註釋家的筆下,就成立了十重無盡的緣起。在現代科學的角度上,也可證明此一理念的正確性,相對論告訴我們,一個物體的運動,於接近光速(每秒二九九八〇〇公里)的狀態下,它本身所感到的時間和速率,便完全靜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