印度佛教史 200

與《十地經》不同,並且,完備而明確地說出十地菩薩道的意義者,則有待於《十地經》的貢獻。

〈入法界品〉,是先由釋尊入定,以示所入法界之不可思議的境界,次說能入法界的普賢行願,而以善財童子南行參訪善知識的故事,貫串其間。善財受文殊之教而南行,最後在普賢座下證入法界。文殊代表佛的智慧,普賢代表佛的行願,善財代表修證的人。由信而解,由解而行,由行而證;〈入法界品〉完成了學佛的四大階程。

從華嚴的思想而言,是「三界所有,皆由於心」;「十二因緣分,皆依於一心」;「心如工畫師,畫種種五陰」。這是唯心論的論調。

華嚴的唯心,卻與西洋哲學的唯心,有所不同。因華嚴是基於緣起觀的立場,以清淨心為緣起的著眼,故也與般若的妄心緣起的立場不同。其他哲學的唯心論,則未嘗有緣起的觀念。緣起觀本為佛陀於菩提樹下所證悟的結果,由無明、行,而至老死,這可以稱為基於妄心而產生的「有」;若用真智觀照,此「有」是幻有,是空,般若的妄心緣起觀,即基於此一理論。可是經過「空」以後的緣起,從妙有的立場看,這個緣起,便是淨心緣起了。

我們知道,原始佛教是以解脫為宗旨,尚未暇論及形而上的本體問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