印度佛教史 256

此無明的相狀即是心的活動。本論將無明的流轉,立三細六麤之說。所謂三細六麤,是統括生滅門的九種心的活動程序,稱為九相,此九相含攝了十二緣起的內容,也就是十二緣起的新的特別解釋法。不過,十二緣起是就外在的、是明此一身流轉三界的順序而說,本論的九相是專就內部的、是明此一心變化所行的順序而說。約眾生心識的次第開展而說,分為心、意、意識。約眾生心的惑障而說,又分為無明與染心。

總之,本論所強調的是一心,這個心要比唯識家的識,更加堅強,迷悟不離一心,大乘法即是眾生心。換言之,信佛、學佛、成佛,也都是信仰我們自己的心,學習我們自己的心,成就我們自己的心;我們的現象界是由我們的心所促成,我們的本體界也要由我們對自己的心來開發。所以這在哲學上說,乃是絕對的唯心論。

《華嚴經》開出淨心緣起的花,《大乘起信論》是最後結成的果;中國的傳統佛教,就是沿著這一條路在走,無怪乎覺得《大乘起信論》是如此的重要。

兩大派系


龍樹系下的中觀派,到了佛護、清辨,即分成兩個派的三大流。幾乎也在同時代中,世親下的瑜伽派,也分裂為安慧系的無相唯識和陳那系的有相唯識,其情形大致如下表(表中所附各師的年代,係用西元計算,同時也僅是大致如此,未必即已確定)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