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此亦可反映出當時的佛教與外道之間的衝突,壁壘非常明顯。正信的佛子,也確不容存有模稜兩可的鄉愿意識。
六十二見
當時的外道思想,總括各沙門團及婆羅門之學說,加以整理分類,共得六十二種見解,此見於《長阿含經》卷一四第二十一經《梵動經》(《大正藏》一‧八八頁中─九四頁上)。綜合六十二見,又可分為如下的兩說及十類:
-
說過去世,或稱本劫本見者,五類十八見:
-
世間常住論,即是常見論,四種。
-
世間半常半無常論,四種。
-
世間有邊無邊論,四種。
-
異問異答論,即是詭辯派、捕鰻論、不死矯亂論,四種。
-
無因而有論,即是無因論,二種。
-
說未來世,或稱末劫末見者,五類四十四見:
-
世間有想論,十六種。
-
世間無想論,八種。
-
世間非有想非無想論,八種。
-
眾生斷滅無餘論,即是斷見論,七種。
-
現法涅槃論,即無論在何種狀態,處於現世的即為最高的境界,五種。
婆羅門的思想,固有足以使人反對者,各沙門團的思想,新而激進,亦有趨於極端的偏見。然而,對於人心世道,過與不及均非所宜。因此而有釋尊應化人間的事蹟出現,佛陀特以無限的智慧及無上的悲心,起而唱中正穩健之教,以闢各派外道之偏見。於是,一時外道披靡,佛法即呈光芒萬丈的新氣象於我們的世界上了。
第二節 釋尊的降生與成道
佛陀的年代
印度的古代,雖有偉大的文化,卻沒有歷史的觀念。因此,釋尊雖為人間留下了珍貴的文化遺產,卻沒有告訴我們他在歷史上的確切年代。
迄至近世,從各種資料及角度的推論考究,關於佛陀的年代,已有七十多家的異說。我國古德,藉以星隕及地動等的古史記載,所以多信周昭王二十六年甲寅(西元前一〇二七年)為佛降生,周穆王五十三年壬申(西元前九四九年)為佛入滅之說,此可參閱《歷代三寶紀》卷一(《大正藏》四九‧二三頁上)、《佛祖統紀》卷二(《大正藏》四九‧一四二頁上)之小字與低格註。然而,此說的證據,渺茫難憑,故不為近世學者所採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