印度佛教史 38

終不起此座。」靜心默照,思惟拔除人間之苦的解脫之道。

可是,當釋尊放棄了以功利觀念的苦行方法來求取解脫道之後,換用了出世間的立場、超越一切的態度、觀察萬法生滅的原理之際,原先伴了他六年的五位侍者,竟以為太子退了道心,便捨離而去。

成等正覺


釋尊出家,經六年苦行,然後成道,這是共通之說,至於出家及成道的年歲,卻有異說多起。古德多採用十九歲出家,二十五歲成道之說。近人則多採用二十九歲出家,三十五歲成道之說。

此等異說紛起之原因,乃在初期佛教不用文字記錄,但藉師師相承,以口傳口,時間越久,分派越繁,誤傳就難免了。特別是印度民族,雖勤於思惟,卻疏於年月史事的釐訂。實則,縱然是以史聞名的我國,對於孔子、老子、莊子的年月,也未弄清;西洋人對於耶穌的生年月日,至今也不曾確定。此可謂是東西中外,無獨而有偶了。

釋尊以大悲大智的襟懷,奮勇精進的精神,在樹下宴坐了四十九日,克服了內外的魔障,遂於二月八日之夜,明星將升之際,悟透了一切法無非是緣起,緣起的一切法畢竟是無我的道理,於是:「生知生見,定道品法,生已盡,梵行已立,所作已辨,不更受有,知如真。」(《中阿含經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