印度佛教史 37

次至王舍城的阿羅邏迦藍(Ārāḍa-kālāma)仙人處,及鬱陀迦羅摩子(Udraka-rāma-putra)仙人處,求學解脫之道,但他們所示者,或以苦行或以修定,而以生天為目的,所以當釋尊領教之後,均不能使他心服,便到伽耶(Gayā)城之南的優婁頻羅村(Uruvilvā)的苦行林去。不過,王舍城的兩位仙人是當時有名的數論派之先驅,以非想非非想處定為其解脫境,後來佛教即以非想非非想處定為世間的最高定,可見該二仙人給予佛教的影響了。

釋尊未行苦行之先,止於王舍城外槃荼山之林中,因至王舍城乞食而為摩揭陀國的頻婆沙羅王所見,並力勸他返俗,願分其國之一半與釋尊並治,但被釋尊謝卻了。王隨即要求釋尊,若成佛道,願先見度。接著,釋尊便與五位由他父王派來的侍者,進入苦行林,與那些外道沙門的苦行者為伍,因此也使他得了「沙門瞿曇」的稱號。

經過六年的苦行生活,僅以野生的麻米為食,日限一麻一米,以延續生命。結果,形體枯瘦如乾柴,尚未見到成道的消息,始知光用苦行,不是辦法,便放棄苦行,至尼連禪河(Nairañjanā)沐浴,並受牧女的乳糜之供,調養身體,以恢復健康,再到附近的畢鉢羅(Pippala)樹下,以吉祥草,敷金剛座,東向跏趺而坐,端身正念,發大誓願:「我今若不證無上大菩提,寧可碎此身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