印度佛教史 78


聖典的另一重要部分,是法。據近人研究,法的遞演,經過三期而後大定:1.集佛陀的言行為九部經(九分教)。2.演九部經為四《阿含經》。3.依四《阿含經》而立雜藏。由雜藏而出大乘藏、禁咒藏,那是大乘的範圍了。

九部經與十二部經


佛滅後,弟子們取佛的言行,依其性質,類集為九部經。那就是:

在這九部經中,以前三部為最古而最近於原形佛典,故與今之《雜阿含經》相當,《雜阿含經》雖已多所演變,仍可見出其舊貌。因為釋尊的法義的教授,最先類集為修多羅、祇夜、伽陀的三部經;法藏《雜阿含經》的雜,與律藏雜跋渠的雜,其意相同,隨其義類之相應者而鳩集成編,所以,雜為相應之意,乃為原始結集的舊制。

至於第四部因緣至第八部之未曾有,此五部為釋尊景行之類集,性質與前三部大不相同。實則九部經的後六部,即由前三部中分出,初次結集時,是否已有九部之名,乃為近世學者置疑。

再說十二部經之名,根據《大智度論》卷三三(《大正藏》二五‧三〇六頁下─三〇八頁中),則於以上九部之外,加上優陀那(Udāna)(即鄔陀南)即無問自說、毘佛略(Vaipulya)即方廣、和伽羅(Vyākaraṇa)即授記。可是根據小乘經律的考察,授記部是佛弟子因聞修多羅與祇夜而證果者,即別出授記一部。方廣部與大乘的方等、方廣有關,乃是深法大行的綜合。至於優陀那,異名很多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