也即在此時成立;宗教的容忍乃被視為當然;其弘揚佛法,乃純出於敬信佛教而奉行仁民愛物的正法。
當時印度的版圖之大,堪稱世無其匹,東部邊界到達孟加拉灣,北方的尼泊爾及喀什米爾兩個王邦,亦入其統轄範圍,南部疆界擴展至波娜河(Panna River)即今之海德拉巴省以南的吉斯特那河,西達阿拉伯海,西北則抵達今日阿富汗境內的一部分。
據《善見律》卷二(《大正藏》二四‧六八四頁中)說,阿育王即位第十七年,請目犍連子帝須為上座,於華氏城召集長老一千人,從事第三次結集,費時九個月。又據說南方巴利藏的《論事》(Kathāvatthu),即是此次華氏城結集的具體成果。
結集之後,阿育王即派遣了大批的傳教師,分赴各地弘傳佛法。據《善見律》卷二(《大正藏》二四‧六八四頁下─六八五頁上)所載,他們的領導者及其所到的地方如下:
-
末闡提(Majjhāntika),派至罽賓、犍陀羅咤(Kaśmīra-Gandhāra),即今北印之喀什米爾等地。
-
摩訶提婆(Mahādeva 即大天),派至摩醯婆末陀羅(Mahisakamandāla),即今南印之賣索爾等地。
-
勒棄多(Rakkhita),派至婆那婆私(Vanavāsi),今地未詳,或云在南印。
-
曇無德(Yonaka-Dhammarakkhita),派至阿波蘭多迦(Aparantaka),即今西印之蘇庫爾以北。
-
摩訶曇無德(Mahādhammarkkhita),派至摩訶勒咤國(Mahāraṭṭha),即今南印之孟買。
-
摩訶勒棄多(Mahārakkhita),派至臾那世界(Yonakaloka),即今阿富汗以西。
-
末示摩(Majjhima)、迦葉波(Kāśyapa 又作迦葉惟)派至雪山邊(Himavantapadesa),即今尼泊爾一帶。
-
須那迦(Sonaka)、鬱多羅(Uttara),派至金地(Suvaṇṇabhūmi),即今之緬甸。
-
摩哂陀(Mahinda)等,派至師子國(Tambapaṇṇidīpa),即今之錫蘭。
由此可見,佛教在阿育王時代,即已成了世界性的宗教。他以佛教的教化,溝通了亞洲、非洲乃至達於歐洲的邊緣,負起了洲際的和平使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