瀰漫著危機意識的儒家學者之中,仍與韓退之的主張,先後呼應,懷著國粹主義的心理,促成了尊儒排佛思想的抬頭。
歐陽修(西元一〇〇七~一〇七二年),是北宋的大政治家,也是一位文豪,他讀了韓退之的文章,起了深深的共鳴,因作《本論》三篇,攻擊佛教,興隆儒學。在他編纂的《新唐書》及《新五代史》中,凡是有關佛教的記事,一律被他刪除,所以他是一位徹底的排佛論者。
明教大師契嵩(西元一〇〇六~一〇七二年),鑑於當時的儒家學者,推崇古文,尚慕韓退之的排佛論,竟然形成一時之風,因而自作〈原教〉及〈孝論〉等十餘篇,以明儒釋一貫之道。此後,見了歐陽修的《本論》,又著《輔教編》,力說儒釋二教的一致之點。歐陽修讀了此書,深悔前非,晚年皈依佛教,自號六一居士,誦持《華嚴經》,以迄於終。
宋儒從研究中國古典,便以儒家的精神,作為漢民族國家的政治理想,歐陽修的《新五代史》,及司馬光的《資治通鑑》等史書的編纂,均表露了宋代這一時代精神。同時,由於歷史學的研究和發達,也將歷代王朝的正統性以及君臣的名分,通過歷史的敘述,有了明確的觀念。故當金軍入寇,和靖康之變以後,北宋滅亡,行都遷到臨安,在江南成為南宋之時,仍舊期盼著捲土重來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