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十六章 明代的佛教
第一節 明代佛教的本質
在萬曆年間(西元一五七三~一六一九年)的一位進士,謝肇淛(在杭)所寫的《五雜俎》卷八內,對當時的佛教,有如下的一段評論:「今之釋教,殆遍天下,琳宇梵宮,盛於黌舍,奉誦咒唄,囂於絃歌。上自王公貴人,下至婦人女子,每天禪拜佛,無不灑然色喜者。然大叚有二端:血氣已衰,死生念重,平生造作罪業,自知無所逃竄,而藉手苦空之教,冀為異日輪迴之地。此一惑也。其上焉者,行本好奇,知足索隱,讀聖賢之書,未能躬行實踐,厭棄以為平常,而虛無寂滅之教,聞明心見性之論,離合恍惚,不著實地,以為生平未有之奇,亙代不傳之祕。及一廁足,不能自返,而故為不可捉摸之言以掩之;本淺也而深言之,本下也而高言之,本近也而遠譬之,本有也而無索之,如中間一條大路不行,卻尋野徑,崎嶇百里之外,測景觀星,而後得道,自以為奇。此又一惑也。先之所惑,什常七八,後之所惑,百有二三,其於釋氏宗旨,尚未得其門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