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代,以迄西元第十世紀為前期,約一千年間,稱為中世的話;則北宋以後至清朝之末,即是西元第二十世紀初為後期的一千年間,便稱為近世。自六朝而至隋唐時代,稱為門閥貴族時代,因為外來的佛教,在他們之間首先得到支持而被接受。因為統一國家的隋唐,也不能忽視貴族的權勢而有所作為,所以此一時代的文化帶有貴族的風格,乃是當然的。中國的佛教,又在那樣的社會國家中發展開來。在此一千年間,加以細分,則到第四世紀為止,為翻譯的時代,第五及六世紀,為研究的時代,第七世紀以後,為宗派大成的時代,學問的傾向,尚不太顯明。不妨參考植物的移植、成長、開花的順序,來比喻外來佛教傳入過程,當可捕捉到它的時代意識。若以自六朝起而隆盛於隋唐的中國佛教之成立過程,作為中世史的問題點,那麼,在晚唐及五代的動亂之際,貴族的沒落、地方庶民的抬頭、君臨專制的皇帝權力的伸張,便為中國近世的特色。翼贊此種絕對君主權的,則為以科舉方式從庶民中選出的官僚,這對於中國近世的政治及文化,左右之力極大。中國佛教當晚唐五代貴族沒落之時,受到會昌及顯德兩大法難之後,面臨的即是君主獨裁的皇帝和官僚的時代,以迄於近世的發展。可以看出,這是中國佛教,經過隋唐開花而迎向其結果的時期。中原板蕩而避亂於江南者,則為獨步宋朝的禪宗,嗣由於天臺、華嚴、律宗等隋唐佛教之復興,遂由禪、教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