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章 魏晉的佛教
──經典之翻譯與研究
第一節 魏‧吳的翻譯家
在魏蜀吳三國鼎立的時代,活躍於江北的翻譯家,有中印度的曇柯迦羅(Dharmakāla)、康居的康僧鎧(Saṃghavarman)、安息的曇諦(Dharmottara)等,在江南則有吳之支謙、康居的康僧會等,值得注目。
其中的曇柯迦羅,於魏廢帝嘉平二年(西元二五〇年)在洛陽譯出《僧祇戒本》,曇諦譯出《四分律》的受戒作法《曇無德羯磨》,在此之前,中國僧尼僅知剃髮而不悉正規的受戒作法(出家進入僧團的儀式,名為羯磨法),此則為嚴正施行的張本,據說依此法而首先出家的中國人,便是朱士行。
朱士行是潁川(河南省)人,精通《般若經》,偶爾在洛陽講《道行般若經》,發覺與原典不同,而知為不全,便於魏之甘露五年(西元二六〇年),從雍州(陝西省長安)出發,遠赴于闐,得二萬五千頌《般若經》的原典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