由其弟子弗如檀,送至陳留倉垣(河南省開封縣西北)的水南寺,他自己以八十歲的高壽,客死於于闐。至於其梵本,則由西晉時代來華的于闐人無羅叉以及河南的竺叔蘭,於晉惠帝元康元年(西元二九一年)譯出為二十卷的《放光般若經》。著名為魏廢帝嘉平四年(西元二五二年)到洛陽的康僧鎧譯出的《無量壽經》二卷,現存有西晉的竺法護(Dharmarakṣa)所譯,或劉宋的寶雲所譯等異說。
另有吳之支謙(字恭明),為大月支人的後裔,幼時同其祖父法度,歸化為中國,就學於支婁迦讖的門人支亮,受寵於孫權而為博士之同時,一方面擔任東宮之輔導,一方面譯出《大阿彌陀經》、《維摩經》、《瑞應本起經》、《大般泥洹經》等,並且依據《無量壽經》及《中本起經》,製成《讚菩薩連句梵唄三契》,又為《了本生死經》作註解。
更有康僧會(西元?─二八〇年)原為康居人,後從印度移居交趾(越南中部),他便在該地出家。吳大帝赤烏十年(西元二四七年)到建業,譯出闡說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、智慧六波羅蜜的《六度集經》等,但他的專長,則為從事於佈教工作。他受到吳孫權的皈信,為他在江南首創建初寺,乃為有名的事。又據說他與支謙,均工於梵唄,且有美好的音聲。可以推知,他是一位活躍民眾教化的人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