遇到佛教思想的難解之處,或將門下送去羅什之處,或以書簡寄向什公質疑,那些書簡,現被收存於《大乘義章》中。遠公又嘗作〈沙門不敬王者論〉,乃因當時的桓玄,質令沙門禮拜君王,故起而著論反對。他繼承其師道安的遺志,表現出僧界的氣節。也是為準備將來惹起類似的問題,而作一解答。
當時另一風氣之一,乃是求法僧之輩出。智猛於弘始六年(西元四〇四年)與同志之沙門十五人,自長安出發,參拜佛跡。寶雲之一行,也於東晉安帝隆安(西元三九七~四〇一年)之初,赴西域,從張掖起,與法顯同行,而他先行歸國。又有智嚴,也和法顯同行,先至罽賓,後伴覺賢回長安。在許多求法僧之中,最有名的是法顯,他慨於律藏之闕漏,於隆安三年(西元三九九年),和同學慧景、道整等,同由長安出發,遍參佛跡,途中同伴相繼離他而去,經錫蘭,義熙十年,由海路回國至青州(山東省)之時,僅他一人而已。隨後便在建業之道場寺,和覺賢共譯《摩訶僧祇律》四十卷,又譯《大般泥洹經》六卷,後來寂於荊州的幸寺,是年八十歲。他寫的旅行記《歷遊天竺紀傳》,被稱為《高僧法顯傳》,或《佛國記》,與唐玄奘《大唐西域記》,同為研究西域印度的永久指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