現在將其中所列名相,略微介紹如下:
-
修止的六種資糧,即是六種準備工作:
-
依於順境:衣食易得,沒有猛獸怨魔等的惱害,不致引起疾病的處所,有善友砥礪,沒有喧鬧來打擾。此即為順利修止的環境。
-
少欲:不求眾多上妙的飲食等供養。
-
知足:能有一些粗劣的飲食等資生便足。
-
離多所作:不營商牟利,不作醫卜等雜務,盡可能減少乃至斷絕與他人往返酬酢的因緣。
-
清淨律儀:嚴持所受的淨戒。
-
離欲等分別:思惟諸欲之過患以及無常等理。
-
所謂八想對治,是用八種觀想方法,來對治五種過失,以利修止的工夫:
-
以淨信、希欲、精進、輕安的四想,對治修止初期的懈怠過失。
-
以正念想對治忘失聖言教授的過失。
-
以正知想對治沈沒掉舉的過失。
-
以作行功用之思,對治不起功用不作行的過失。
-
以不作行安住於捨,對治功用作行的過失。
以上的前三過失易明,至於四、五兩過,須有解釋。因在善行正念正知之際,沈掉生起雖無不知之過,然在沈掉生時,若不是將之當下斷除,仍是一種過失,所以要用「作行功用之思」來對治這個缺點,此亦即是當昏沈、掉舉生起時,立即以心使之斷除的一種思念。但在斷了乃至微細的沈掉之後,心入定境,相續之時,若起一種定心功用的執著,仍是過失,所以要把一切念頭都捨去。
-
所謂九方便住心,是修止過程的九個階段。現依《略論》卷六,用六力、九住、四作意,配合了介紹:
-
聽聞力,成辦第一內住心:由初聞修定教授,隨順所聞,令心內住。此時便覺分別雜念,如同懸河;此為初識分別之相。
-
思惟力,成辦第二等住心:由數數思惟而修,初得少分相續安住。此時便覺分別如溪澗水,時隱時現;得分別休息之相。
-
念力,成辦第三安住心及第四近住心:於心散亂時,能速念前緣,令心安住;初以念力令心不散,從寬泛境,漸收其心,使其漸細漸高。此時便覺分別,如潭中水,無違緣時,安靜而住,遇違緣時,即不能住;對於分別,起疲勞想。
-
正知力,成辦第五調伏心及第六寂靜心:初於正知了知,於分別及隨煩惱諸相流動的過患,令心不散;調伏柔和樂修三摩地的情緒,令心寂靜。
-
精進力,成辦第七最極寂靜及第八專住一趣之兩種住心:以精進力,雖最細分別與隨煩惱,皆能斷除,令心最極寂靜;由此精進,又令沈掉等心不使生起,心能相續,住三摩地。
-
串習力,成辦第九等持住心:到了此時,不須專依正念正知,其三摩地,亦能任運於所緣而轉。
再說四作意:(1)初住及二住心時,沈掉時多而正定時少,必須力勵,心方能住所緣,故於四作意中為第一力勵運轉作意位。(2)由第三住心至第七住心時,住定時雖多,而有沈掉障礙,故為第二有間缺運轉作意位。(3)第八住心時,雖須恆修功力,然而沈掉已不能為其障礙,能夠長時修定,故為第三無間缺運轉作意位。(4)第九住心時,既無沈掉為障,亦不須恆依功用,故為第四無功用運轉作意位。
-
所謂修止所緣,即是修止時的心所緣法,共有四種,因為這是正念正知的正慧分別,故又叫作四種分別:
-
周遍所緣:其中又分四種──
-
有分別影像,是指有觀察分別的毘鉢舍那(觀)所緣。
-
無分別影像,是指無觀察分別的奢摩他(止)所緣。此處所說的影像,乃是由所緣的自相事物而在心中所現的影像。
-
事邊際性,這是就所緣之境安立的,例如思惟諸法,本性如是,更無他性,名為如所有邊際性。
-
所作成辦,這是就所修之果安立的,如說由於多修止觀的力,便能引生輕安等,是謂成辦所作的果。這四種非離以下的三大所緣而另有其體,並能遍於如下的三大所緣,故名周遍所緣。
-
淨行所緣:此有五種──
-
多貪者緣不淨。
-
多瞋者緣慈悲。
-
多癡者緣十二因緣。
-
多慢者緣界差別。
-
多尋伺者緣出入息。
-
善巧所緣:也有五種──
-
善巧色等五蘊。
-
眼界等十八界。
-
眼處等十二處。
-
無明等十二緣起。
-
從善業生可愛果為處,從不善業不生可愛果為非處。
-
淨惑所緣:有二種──
-
從欲界至無所有處天,觀察下地粗相及上地淨相,暫伏煩惱種子。
-
修無常等四諦十六行相,永斷煩惱種子。
觀的內容
在修觀方面,宗喀巴是以龍樹的中道為其指歸,因為龍樹為多數的顯密經咒之所懸記,且為世間共許是位登三地的菩薩,故其立義最足可信。但龍樹依般若等經,顯示一切法由自性無生滅等之理精微,唯提婆得其親傳,故與龍樹並稱為聖父子,仰為百世之宗則。「其能無倒解釋聖父子意趣為隨應破中觀者,則係佛護、月稱二大論師。」(《略論》卷六.三八〇頁)
因在龍樹、提婆之後,繼起的諸位中觀論師,例如佛護、清辨、月稱、寂護之流,立說時異。清辨破唯識宗立外境有,乃為「經部行中觀派」;寂護等又取瑜伽之說,於世俗外境是無,就勝義心亦非有,乃為「瑜伽行中觀派」。此為智軍論師的判別,這一判法卻又不能將月稱的思想概羅進去,因月稱立外境有,同於清辨,然又不可即謂月稱是經部行者。所以,後世藏土學者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