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藏佛教史 99


《略論》卷一.六一頁說:「或不瞭解如是道理,謂黠慧者唯當修觀,諸姑薩黎應唯修止,此說非也。彼二種人,一一皆須雙修止觀。」

同書卷六.四〇一頁則說:「若未先得止觀,則無止觀雙運之事,故修雙運必須先得止觀。此復初得毘鉢舍那(觀),亦即獲得雙運,謂由前已得奢摩他(止)為依止乃修觀察。若時由觀察力獲得無功用運轉作意,即得雙運轉道。」

這兩段話的意思,前者是說任何人均應止觀兼修;後者是說依止修觀,若得觀時,即是止觀雙運。到了此時,即無昏沈及掉舉為障礙,亦復不須恆依功用,故稱無功用運轉作意,此為四作意的第四作意,即是進入初禪之境。

止的內容


據《西藏佛學原論》六四頁對此的介紹說:「修止資糧,凡有六種,依於順境、少欲、知足、離多所作、清淨律儀、離欲等分別,又悉如〈聲聞地〉所說。修止次第,九方便住心,八想對治,此又屬慈氏無著相傳之說。最後修止所緣,遍淨,淨行,善巧,淨惑,四種分別,又悉出於〈聲聞地〉。(上見《菩提道次第論》原本一九三頁以下)凡是皆遵瑜伽立說,而與《燈論》稟承覺賢者,大有異矣。」這是說明了《菩提道次第論》中所述修止的方法,及其所依學理的淵源,乃皆出於瑜伽學系的思想;〈聲聞地〉屬於《瑜伽師地論》的〈本事分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