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藏佛教史 146

無尋師過失,觀德得成就,察過不得成。」假如由於放逸及煩惱熾盛,對師生起尋過之心,應當勵力懺改,如此修習之時,縱見稍有過失,由於念德之心盛於尋過之心,仍不障礙信心。萬一於師失去信心,必將一無所成。(見《略論》卷一.四〇頁)

敬信阿闍梨,當視如佛的觀念,本為諸大乘經及律藏共同所說。但像西藏那樣,在三寶之上,更置一喇嘛,而成皈依四寶,則為密乘的特色。根據布頓之見,以為師及善知識,乃是理解金剛持的必備的條件,有師始知有金剛持,無師也就無佛。所以大譯師馬爾巴,每有讚頌,總是先讚他的喇嘛,而稱「稽首至尊那露波」;密勒日巴每有讚頌,也必先讚他的喇嘛,而稱「稽首至尊馬爾巴」。他們信佛學佛,卻殊少讚佛,因為他們的喇嘛,已經包括了佛、法、僧三寶的全部,除了喇嘛便沒有三寶。這種個人對其特定的喇嘛信仰和皈命,乃至以自己的身口意,悉數供養和皈投喇嘛的精神,確與佛陀設教的阿闍梨有所不同。日本學者以為這與印度教的古魯(師匠)崇拜,是相當的。

西藏僧人確信,在喇嘛之前,不聞有佛,雖千劫之佛,亦依喇嘛而存在。因為吾人若不依喇嘛的引導,不會知有佛教,不從喇嘛的教誨傳承,我們不能入佛,更不能夠成佛。所以,過去諸佛,佛佛皆由喇嘛的教授,而得信、解、行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