非由無始以來即已有了不可改變的種性所致。
至於修習的進程,也是循著次第前進,不可超越躐等,否則便不能生起無上的功德。所以,本書開端的第二至第五頌,便是闡明三士的行相及其次第。所謂三士的行相次第,即是對於眾生根機的判別,以為士夫(眾生,主要是人)之向善,可分三等:
-
有的在生死流轉之中,不以為苦,反以為樂,並且以希求自利為目的者,稱為下士。
-
有的雖然厭棄生死流轉,並且遠離罪業,但其仍侷於自利之心者,稱為中士。
-
有的既為斷盡自受之苦,並能兼濟他人而誓願遍斷一切有情眾生之苦者,稱為上士。
以上的下士是凡夫行,中士是二乘行,唯有上士為菩薩性,堪任大乘。可是,凡夫的善業,二乘人絕不遺棄;二乘人的出離行,在菩薩性的大乘者,也必包容無遺。後後勝於前前,而又前前攝入於後後之中,這就是修行的次第。
所以,說到大乘菩薩行的正軌,也就是上士發心的法門,是基於出離心而發廣大菩提心的。因其若是專求現世的衣食名利和恭敬,尚且不能進入佛子之列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