漢藏佛學同異答問 19

這些都還是用有相來表示無相的。所以實踐本身,一定是有相的。

但是實踐的目的,則是要達到無相的境地。

藏、漢佛教對聞思修三慧的見解

丹:
在西藏傳統的學習佛法的過程中,尤其是格魯巴(黃教)主張先聞、後思、再修,由這個過程貫穿一個學佛者的一生經歷。我的疑惑是,如何區分聞所成慧、思所成慧和修所成慧,三者間本質上的差別?譬如聞無常所生之智慧與思、修無常所生之智慧,他們所緣的對象一樣,但智慧層面的本質有何區別?
師:
中國禪宗很少考慮這些問題,在禪宗語錄中幾乎沒有討論到這三慧的問題。但我們知道不論是小乘或大乘的經論,都談及這個問題,像南傳的《清淨道論》,漢傳的《楞嚴經》、《瑜伽師地論》中,都曾討論三慧的問題。在《楞嚴經》中還具體地講到「從聞思修而入三摩地」,三摩地即解脫慧、如來智慧,此即是說有三個次第的智慧,依之而證入如來解脫慧。但在部派和大乘經論中,對於聞思修的觀念也並不完全相同,有的分層次講,有的則認為三者皆是「慧」,並無差別。我們在《阿含經》和律藏中可以看到一聞佛法即得解脫的例子,所謂聲聞,即是因聞法而生慧、因見而生慧,緣覺亦然。比如當時有許多善來比丘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