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並未記載道信付法給法融的事,在現存資料中,最早提及此事的,是李華所撰的〈潤州鶴林寺故徑山大師碑銘〉(《全唐文》卷三二〇)。這位徑山大師是鶴林玄素,唐玄宗天寶十一年(西元七五二年)圓寂,離法融示寂(西元六五七年)已九十五年。不過法融為道信的別傳,為後代所公認。
從法融的弘化與修行來說,是一位禪教並重的大師,尤其更重於禪悟的學者。到了五十歲時,始在幽棲寺的北巖下,別立禪室。跟從他學禪的有一百多人,後來增加到三百多眾。經常為大眾講《法華經》等。五十九歲時(西元六五二年)受當地宰官的禮請,在建初寺講《大品般若經》,聽眾千餘人。在他去世前一年,再度受請出山,到建初寺講經。
他的著作有〈絕觀論〉、〈心銘〉、《淨名經私記》、《華嚴經私記》、《法華經名相》。現存僧璨的〈信心銘〉與法融的〈心銘〉相對照,可說為姊妹篇,思想相近,所說的問題相近,類似的句子也不少。而〈信心銘〉更為精鍊一些,因此,有人以為〈信心銘〉,是後人依〈心銘〉所作的精治本,至於以之為僧璨所作,只是馬祖派下的傳說。至於〈絕觀論〉,永明延壽的《宗鏡錄》卷九七(《大正藏》四八.九四一頁)引錄了一段,又在敦煌發現了三種抄本,卻未見《宗鏡錄》所引用的那段文字,那是在傳抄流通中的變化,此論為法融所作,應當沒有疑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