然而,這類的修行者其實和上面所提到的是沒有兩樣的。他們的修行是沒有用處的。同樣的,這種修行者也經常被讚美為大修行人,他們投注了一生在修行上,卻用了這種沒有價值的方法。

第三種修行者會很好地記住佛陀的金言──修行要像調琴一般。琴要發出美妙的音樂,它的弦必須要調得不太鬆,也不能太緊,正如修行人,在用功時,不能太過鬆懈,或太過緊張。有些人以為這個觀念是:一個人需要很勤奮地用功修行,直至他感到疲倦了,稍為休息,然後再繼續用功。他們相信這種方法是適宜的中道法。但是,這也是沒有用的,就好像在攀爬一條垂掛著的繩子,你很有精力地爬了一會兒,但你感到疲勞而休息一下;當就地休息時,你使自己滑回到原來的地方,這樣做是不可能到達任何地方的。

這種修行人需要一個明師的指導,指示他們什麼時候應該精進發憤,什麼時候應該休息而不退回原處。比如一個人在修禪時,他聽到了引磬聲,他就會知道:「啊!時間到了,我應該是疲乏了,現在讓我舒活舒活我的腿子。」就是在這種時刻,一個人需要一位高明的師父,手持著香板,利用逼拶、猛烈,甚至邪惡的手段,去喝責他,使他感覺到他是一個有能力及有用的人,但由於他的懈怠,所以他現在處於無用的狀態。這種情況的出現,